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占总人口17.3%,也就是说每6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位老年人。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老龄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顶层谋划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行动,从“十三五”规划设计到部委政策推动,体现了中共中央执政为民、做好养老工作的坚定决心。汪洋主席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全国政协将围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议政建言,体现了全国政协对民生的关切和担当,我们感到很有力量。
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养老新模式,如:在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实现医养结合;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浴等“十助”服务。在各项政策措施综合作用下,全国养老服务体系、产业规模、发展环境、服务市场、服务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国注册养老机构近3万家,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13万余家,各类养老床位740余万张,比2012年底增加超过一倍。近2300万困难老人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护理补贴基本实现省级全覆盖,有效缓解养老难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诸多老年人从中受益,获得感、幸福感普遍增强。
我们在徐州调研时遇到一位老人,他脑梗瘫痪在床18年,女儿女婿边工作边照顾,疲惫不堪。自从社区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可以短期托养,子女有了“喘息时间”,老人得到专业照料,女儿实现孝行心愿。老人说党和国家没忘记他这样的老人,养老机构建在家门口,不离开家就得到照顾,活得更有尊严了。像这种将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也在多地试行。
上海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正在探索超大城市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推进“长三角养老一体化”等。至2018年底,全市有养老机构712家、床位14.7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80家,日间服务中心641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815家,老年活动室5828家,郊区示范睦邻点1000家;实施“老伙伴计划”,4万低龄老年志愿者为20万高龄老人提供互助关爱服务,老年人“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老龄化发展迅速,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应针对不同养老需求,靶向服务,重点解决好以照护为主的基本养老服务。
一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整合家庭照护支持政策,通过适老化改造、上门服务、家庭病床,让居家养老得到专业服务。同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二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便利化。发展城乡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或短期照护服务、配餐陪伴、应急救助、文化娱乐等,让社区支撑家庭养老,以低投入解决90%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三是推进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化。注重医养结合,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评价标准体系,养老机构向品牌化、专门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需求。
四是推进服务队伍职业化。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和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探索机器人等智能照护,提升科技支撑养老能力。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为了今天的老人,更为了明天的自己,让我们“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以更大的勇气和担当,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变成新时代共建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每个人都会变老,养老问题其实是每个人的问题,让我们跟着政府的步伐,跟着时代的步伐,去关心养老,服务养老,优化养老。让老年的生活多姿多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