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你不得不了解的认知症误区
误区1:我只是年纪大了,反应迟钝,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了
很多老人在认知症初期的表现主要是记忆力衰退、思维迟缓等症状,但还保持一定的社交能力,所以患者本人和家属往往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症状都是自然衰老的正常表现,而忽视到医院就诊。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时隐匿,病情持续进展,只有尽早干预,才能有效延缓老年痴呆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
误区2:认知症只有老年人会得
很多人会觉得父母或伴侣很年轻,所以在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并不在意,觉得不会是认知症。实际上,认知症的早发人群从40岁左右就开始啦。当今社会,很多疾病都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在美国大约5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将近10%在65岁以前患上该病或类似的失智症。而在家属中,我们也会见到很多伴侣50多岁就表现有该病症的症状。
误区3:认知症再所难免,反正不致命,不必太在意
部分患者、家属认为人老了, 有些认知症(俗称:痴呆症)
再所难免,反正不致命,不必太在意。实际上认知症患者本身是非常痛苦的,特别施早中期患者。而认知症患者家属、整个家庭也都会变得身心惧惫、累觉不爱。
认知症损害了患者的行为功能的司令部,进而损害了患者的行为能力。
视觉方面(不包括幻觉):“没有余光” , 视而不见;没有距离感,只能试探;没有立体感;所以常会找不到物品、看不到台阶、对能“通过大门”没有把握、看到的东西可能是变形的。
听觉方面(不包括幻听) :当患者专注于听某个声源时,对其他声音就听而不闻了;有时很小的声音都会吓着患者,但是有时很大的声音她也听不见;可能会伴有耳鸣。
行动方面:动作不协调,比如给她喂饭时,她也努力想张嘴,表现出来却是闭嘴,或者仅仅张开嘴唇;比如帮她提裤子,她却会把裤子往下推;叫她抬脚,她却使劲往下蹬。
其他方面:黑白颠倒、大小便失禁、敏感且反应过激、暴走、易怒、暴力倾向等等。
此外,认知症引发的安全问题致死率极高。面对以上种种症状,很多家属选择自己照护,结果发现一个人根本难以“满足”,往往全家人都会筋疲力尽。
误区4:认知症老人已经神经麻木,没有了记忆和感受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认知症老人,尤其是中后期的认知症老人“脑袋有问题”,你和他说啥、做啥,他都不知道,所以只需要给足他们衣食住行和卫生上的照顾就够了,不必在意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权威研究显示,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依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情感需要,他们只是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准确地通过语言、行动等来表达。如果对他们冷漠、粗暴,往往会使患者长时间处于悲伤、恐惧状态,且变得更加情绪化,甚至有暴力倾向,身体机能也会衰退的更快。
爱与陪伴,是认知症保持残存能力、延缓病情发展所必须的。
误区5:认知症都是没知识、没文化的人得的
一部分人认为, 只有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容易得认知症,因为他们懂得不多。实际上,认知症的患病率与文化水平并没有必然关系,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光纤之父”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英国著名幻想小说家特里·普拉切特、英国首相和经济学家威尔逊等知名的人士,他们的学识文化都很高,但同样,在晚年时期被诊断患有认知症。
这是我家吗?我这是在哪里啊) ?...
误区6:认知症能被治愈
市场上部分商家、一些些保健品销售人员,经常鼓吹他们的药能治愈老年痴呆症(认知症)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可能治愈认知症(包括阿兹海默症)的药物。2018年初,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Pfizer)发表声明,宣布他们将结束目前进行中的神经学类疾病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及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潜伏期、I期、II期的早期临床试验中。
目前, 全球公认有效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干预。针对中重度认知症患者,主要是采用自然疗法(非药物疗法)及康复训练,如色彩疗法,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抚触疗法,游戏疗法、园艺疗法、怀旧疗法、认可疗法等等。无论哪种疗法,尊重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专业的培训都是必须的。
误区7:很多认知症患者感到羞于见人、闭门不出
很多患者、家属在老人出现中重度“认知症”状况后,对“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以及患者表现诸多“异常”行为感到羞于见人,于是选择减少社交活动、甚至把老人锁在家中,还有一些家属无可奈何地把老人锁在阳台上。实际上,对于老年人来说,认知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老化现象;就像小孩子走路会跌倒、晚上会尿床一样,认知症也没有什么可耻的。上海等地区2018年出台规定:服务场所内不得出现“老年痴呆” “失智”等敏感或歧视性用语。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愉悦的心情对于患者保持“残存能力”维持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尊严非常重
要。
发布于:2019-03-22来源:四川老博会
误区1:我只是年纪大了,反应迟钝,记忆力也大不如前了
很多老人在认知症初期的表现主要是记忆力衰退、思维迟缓等症状,但还保持一定的社交能力,所以患者本人和家属往往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症状都是自然衰老的正常表现,而忽视到医院就诊。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时隐匿,病情持续进展,只有尽早干预,才能有效延缓老年痴呆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
误区2:认知症只有老年人会得
很多人会觉得父母或伴侣很年轻,所以在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并不在意,觉得不会是认知症。实际上,认知症的早发人群从40岁左右就开始啦。当今社会,很多疾病都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在美国大约5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将近10%在65岁以前患上该病或类似的失智症。而在家属中,我们也会见到很多伴侣50多岁就表现有该病症的症状。
误区3:认知症再所难免,反正不致命,不必太在意
部分患者、家属认为人老了, 有些认知症(俗称:痴呆症)
再所难免,反正不致命,不必太在意。实际上认知症患者本身是非常痛苦的,特别施早中期患者。而认知症患者家属、整个家庭也都会变得身心惧惫、累觉不爱。
认知症损害了患者的行为功能的司令部,进而损害了患者的行为能力。
视觉方面(不包括幻觉):“没有余光” , 视而不见;没有距离感,只能试探;没有立体感;所以常会找不到物品、看不到台阶、对能“通过大门”没有把握、看到的东西可能是变形的。
听觉方面(不包括幻听) :当患者专注于听某个声源时,对其他声音就听而不闻了;有时很小的声音都会吓着患者,但是有时很大的声音她也听不见;可能会伴有耳鸣。
行动方面:动作不协调,比如给她喂饭时,她也努力想张嘴,表现出来却是闭嘴,或者仅仅张开嘴唇;比如帮她提裤子,她却会把裤子往下推;叫她抬脚,她却使劲往下蹬。
其他方面:黑白颠倒、大小便失禁、敏感且反应过激、暴走、易怒、暴力倾向等等。
此外,认知症引发的安全问题致死率极高。面对以上种种症状,很多家属选择自己照护,结果发现一个人根本难以“满足”,往往全家人都会筋疲力尽。
误区4:认知症老人已经神经麻木,没有了记忆和感受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认知症老人,尤其是中后期的认知症老人“脑袋有问题”,你和他说啥、做啥,他都不知道,所以只需要给足他们衣食住行和卫生上的照顾就够了,不必在意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权威研究显示,患有认知症的老人依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情感需要,他们只是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准确地通过语言、行动等来表达。如果对他们冷漠、粗暴,往往会使患者长时间处于悲伤、恐惧状态,且变得更加情绪化,甚至有暴力倾向,身体机能也会衰退的更快。
爱与陪伴,是认知症保持残存能力、延缓病情发展所必须的。
误区5:认知症都是没知识、没文化的人得的
一部分人认为, 只有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容易得认知症,因为他们懂得不多。实际上,认知症的患病率与文化水平并没有必然关系,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光纤之父”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英国著名幻想小说家特里·普拉切特、英国首相和经济学家威尔逊等知名的人士,他们的学识文化都很高,但同样,在晚年时期被诊断患有认知症。
这是我家吗?我这是在哪里啊) ?...
误区6:认知症能被治愈
市场上部分商家、一些些保健品销售人员,经常鼓吹他们的药能治愈老年痴呆症(认知症)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可能治愈认知症(包括阿兹海默症)的药物。2018年初,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Pfizer)发表声明,宣布他们将结束目前进行中的神经学类疾病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及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潜伏期、I期、II期的早期临床试验中。
目前, 全球公认有效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干预。针对中重度认知症患者,主要是采用自然疗法(非药物疗法)及康复训练,如色彩疗法,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抚触疗法,游戏疗法、园艺疗法、怀旧疗法、认可疗法等等。无论哪种疗法,尊重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专业的培训都是必须的。
误区7:很多认知症患者感到羞于见人、闭门不出
很多患者、家属在老人出现中重度“认知症”状况后,对“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以及患者表现诸多“异常”行为感到羞于见人,于是选择减少社交活动、甚至把老人锁在家中,还有一些家属无可奈何地把老人锁在阳台上。实际上,对于老年人来说,认知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老化现象;就像小孩子走路会跌倒、晚上会尿床一样,认知症也没有什么可耻的。上海等地区2018年出台规定:服务场所内不得出现“老年痴呆” “失智”等敏感或歧视性用语。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愉悦的心情对于患者保持“残存能力”维持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尊严非常重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