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会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于:2020-05-21来源:经济观察网   

养老话题历来是两会的热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6%。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带了一份建议到今年两会——《关于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她认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长久以来,中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家,但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此种养老模式逐渐式微。经过多年建设发展,中国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其中,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二是养老服务供给资源不平衡,目前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精神文化服务;三是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专业人才短缺;四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

因此,李燕建议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参与、新技术运用等方面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在国家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有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但社区应发挥何种作用,未有明确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全国老龄办等部门虽有制定养老服务的相关意见和规定,如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出较为详细规定,但此类文件法律层级较低。在地方层面上,已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颁布各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李燕建议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加快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建议政府从宏观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相关税费等,建立并完善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及实施管理规定等。从而加快推进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社区养老文体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建议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资源、课程、师资共享,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提高老年大学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所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利用老年教育平台,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中国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的,上岗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李燕建议对现有专业人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建立专业化的老年人服务护理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此外,通过行政政策激励和经济措施相结合,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行动,同时倡导大、中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使社区内已有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除政府出资外,建议引入专业社会服务企业或组织参与运营,通过设施保障、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建议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

 

五、运用新型互联网技术,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在李燕看来,大数据和物联网支持下的“智慧养老”,在提高照护效率、促进服务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龄人多存在记忆力下降、视听力衰退、手脚不灵活或者各种疾病隐患,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相结合,可实现远程看护,老年人也可通过网络足不出户获取相应线上或线下服务。建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不断开发优化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展位在线预定

展位在线预订 请认准主办方联系方式!

预定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