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直面未来人口新形势,探索“积极养老”新路径
发布于:2022-01-04来源:南方周末   
  • 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等体系的健全完善,还包含着繁荣老年消费市场、建设老年宜居环境、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具体工作任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19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7.8%,算下来就是6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按此计算,到2025年,中国将有3亿老人过重阳节。早在2012年,我国就正式将“重阳节”设为全国“老年节”。如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也成为重阳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使命。

 

“银发浪潮”下的老年人

 

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数据及前瞻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将超过10万亿元规模,年增速超过1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人对于养老的需求,肯定是依托在品质之上的“积极养老”。

 

如何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并满足老龄人口健康养老需求,不仅事关百姓福祉,更成为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国际的成熟经验来看,保险业与养老产业是天然契合的“天作之合”,一方面,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周期回报长的特点,与保险资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特点具有天然契合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高端消费客户,当前保险产品可以提供晚年生活所需的资金,而构建高品质养老社区和服务,则可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1

人口老龄化加速

“银发经济”催生机构养老需求

 

从需求端看,《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和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分别达到0.62亿和0.98亿人。高龄人口和失能人口的增加将刺激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高速增长。超少子化导致老年抚养比进一步上升,机构养老作为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政策方面来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养老政策频繁,针对不同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构建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地方层面,各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扶助,场所保障、税费减免以及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如北京市2021年1月颁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 2025 年,千人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7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重提高至60%。

 

云南省2021年1月发布《云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2021 年不低于35%、2022年不低于50%。

 

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需求旺盛。我国老龄人口绝对数量逐年攀升,目前已成为全球唯一老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尽管大众对养老的品质需求不断提高,但当前我国养老资源供给明显不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缺口超1000万人。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民政系统推动建设的各类养老机构已超过740多万张床位,多年来却一直被诟病床位空置率高,入住率不足6成。

 

我国养老机构、养老资源短缺

 

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医疗资源短缺。加上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起步较晚,企业和社会普遍对老年护理服务业、文娱业、旅游业、保险业等需求缺乏认知,导致行业发展不全面,无法形成联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事实上,康养产业涉及到的环节众多,想要做好并不容易。有分析指出,养老机构空置率高,主要是老人医护服务、希望离子女近等心理需求等要求未被满足。参考发达国家的养老社区投资运营经验,美国早在 20 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养老社区市场化程度最高,大部分的养老机构属私立性质,政府通常只向退休者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需求。

 

2

险企加速布局养老社区

“保险+产品”模式成主流

 

当前,国内大型保险公司陆续布局养老产业。从国际的成熟经验来看,保险业与养老产业天然契合。2009年,保监会出台《险资投资不动产办法》和《险资投资股权办法》,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和企业股权,由此揭开了政策鼓励保险公司进军养老的序幕。

 

相对于其他的养老社区投资者,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核心优势是依托保单盈利,从而支持对养老社区的高品质投入;同时未来的投资收益率与后期运营服务质量挂钩,因此保险公司有更强的动力保证高品质的服务水准。

 

国内保险公司具有资金规模大、负债久期长、产业整合能力强等特点,在养老产业优势突出,已成为中高端养老市场的生力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10家保险机构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苏、广东、安徽等20个省市区,总床位规模约84155张。

 

平安、泰康、太平、国寿、太保等公司不断加码进军养老产业,对于保单销售的促进作用已体现,未来规模化布局加高品质运营的养老社区将提升保险公司差异化竞争力。各公司在养老社区的定位、投资模式、运营方式、入住方式等方面各有异同。2021年至2023年,保险公司中高端养老社区或将迎来一波开业潮。

 

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重资产投入模式,依托集团的资产优势投入资金自建养老社区项目,这种模式取决于公司的资产规模,保险公司的角色往往是“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合为一体。

 

第二种是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部分养老社区自建,同时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者以股权投资养老机构;第三种是纯轻资产模式,即全部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通过第三方现成的养老床位数来实现资源互换。

 

早期进入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大多是采取重资产模式入局,但这也考验着保险公司的资金流动性、战略定力和运营能力。近年来,轻资产或者轻重并举的模式也受到保险公司的青睐。保险公司用较少的资金撬动了更大规模的养老服务供给,以更多的专业护理和运营服务来加持养老社区。

 

“保险+养老产品”模式在险企中其实不算新鲜,但平安在金融、医疗和科技等领域的多年沉淀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赋予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长者们需要陪伴

 

对于长者们来说,除了硬件设施,更需要服务和情感需求,比如相比独居生活,更希望有精微照料和生活社交;慢病希望可以有健康管理,甚至解决高频看诊的不便,在偶发大病时,需要直通名医。

 

在这种需求下,保险公司构建了“保险+医疗+养老”的生态圈。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更注重医疗的投入,从线上和线上两个角度,发挥保险、医疗、服务等综合优势,构建服务生态圈,实现B2B2C的商业闭环,而养老则成为其中重要一部分。

 

3

金融+医疗+康养

险企破解养老焦虑难题

 

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等体系的健全完善,还包含着繁荣老年消费市场、建设老年宜居环境、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具体工作任务。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我国形成了“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保险业的天然使命。根据规划,多家保险机构旗下的养老社区(下称“保险系养老社区”)将于未来三年内扎堆开业,如泰康之家、太保家园、新华家园的部分园区。

 

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业态,除重资产的大型养老社区外,还有各类轻量级的服务项目,涵盖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险资布局养老,可以深耕已有的寿险客户,为老年人打造围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向上衔接工程保险,向下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上门服务等,继而带动公司的整体发展,提供公司的综合收益。

 

具体来看,在金融产品上,除了养老金,客户可能还要配置重大疾病保险、医疗费用保险、失能保险等一系列的其他保证类产品,匹配不同风险保障。

 

就以上需求来看,我国险企龙头——中国平安给出了全面性的解决方案。首先,中国平安将布局辐射一线城市副中心及核心二线城市优质区位,提供多种康养社区业态选择;其二:中国平安联合了4.9万家诊所、2万家体检中心、30万名医生打造了完善的健康医疗服务网络;其三:中国平安为用户匹配三私专属服务(私人医生,私人教练,私人营养师),提供一站式健康科技管理;其四,考虑康养人群“财富管理+资金保障+财富传承”的三大核心诉求,中国平安搭配了金融方案。

 

有专家指出,当前,束缚我国养老社区发展的,还不是盈利性,而是在于资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续投入的容忍度。保险公司参与养老行业,是源于其资金属性与养老行业有着较强的匹配度,与保险主业能够形成更好的产业协同。

 

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的发展,助力老年人焕发生命活力

 

在经历了半世的操劳和生活的风霜之后,银发族们剩下的也许只是时间与消费能力。如何在“银发经济”的市场长期深耕,真正关注到老年人的需求?相信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下,保险公司们会交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

展位在线预定

展位在线预订 请认准主办方联系方式!

预定从速